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企業客製化及大量採購優惠活動即將登場,敬請期待!!
好好吃頓飯 好好喝杯茶 好好過生活
東澄Dong Cheng|陪你好好愛自己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一杯剛沖泡好的紅茶上桌,客人端起茶杯湊到鼻前,眼神間微妙的變化後,細細的淺嘗一口,下一秒絕對是開口詢問: 這茶有加蜂蜜嗎?
蜜香紅茶的茶湯中,那微微卻又讓人難以忘懷的「蜜香」,總是可以輕易地觸發人類味覺的神經。
綜觀市面上的紅茶種類五花八門,但卻唯獨蜜香紅茶那獨特蜜香,還有淡淡肉桂及薄荷香氣,讓第一次喝到的人嘖嘖稱奇這杯蜜香紅茶,到底是有什麼祕密在裡頭。
讓東澄掌櫃細細說給您聽。
早期在茶農之間,都還是以18號來稱呼「蜜香紅茶」,蜜香紅茶的茶湯鮮紅透澈,如同紅色寶石,直到2003年,茶改場票選出,以紅玉這個名稱來作為台茶18號的商業名稱。
而「蜜香」這個詞,是因為台茶18號帶有獨特薄荷肉桂香及甜甜的蜂蜜香,以商業角度之下,賦予給台茶18號的商業價值。
所以才會看到台茶18號、紅玉、蜜香紅玉、蜜香紅茶、紅烏龍…等等的名稱。
以下,我們就以大家熟悉的蜜香紅茶,來為大家介紹吧!
蜜香紅茶是從1939年(日治時代)開始,由日人從緬甸引進外來種「阿薩姆種茶樹」作為母本,再以「台灣原生茶樹」作為父本,在魚池進行了此兩種茶樹人工雜交的育種及製茶試驗程序。
此過程經過了近半個世紀的育種、研究、改良,終於在1999年6月,由台灣農委會茶葉改良場魚池分所正式命名為「台茶18號」。
而為什麼選用此兩種茶種作為蜜香紅茶的試驗呢?
來自緬甸的阿薩姆茶種,具有抗病力強、春季萌芽期早、產量也較多;其氣味也較為濃烈。
台灣原生種茶樹味道醇厚香氣高,茶水色澤金紅鮮亮透澈。
兩種樹種最大的共同點是,其各自的生長環境、氣候相似。
根據當時留下的文獻了解到,早期台灣的茶葉以烏龍茶及包種茶作為茶葉的代表性作物,紅茶及綠茶則較為少量,當時候的日本政府發現南投日月潭及埔里等地,有大量野生茶種,且其茶種特性跟阿薩姆種極為相似,如果可以將這些野生種茶樹開發研究配製成紅茶,或許可以為農業發展以及經濟上帶來極大的效益。
要知道台灣茶葉在歷史上可是有舉足輕重的時刻呢!
東方茶葉文化中,通常會以茶葉發酵程度泡出來的茶湯顏色,將茶葉分為6大類,分別是: 白茶、綠茶、青茶、黃茶、紅茶、黑茶。
同一種茶葉,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發酵程度,各別製成這6大類的茶葉。
每種茶都有它們的特色,例如:綠茶味道鮮活甘爽,香氣純淨清新;而紅茶味道醇厚飽滿,香氣略帶自然果香及蜜香。
歸屬紅茶中的蜜香紅茶,製茶過程中,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,才能讓蜜香紅茶中那特殊的蜜香,如此迷人呢?
茶葉製茶過程: 採青→萎凋→攪拌→炒菁→揉捻→乾燥→焙火。
而其中萎凋就是發酵時間,也是影響茶葉風味最重要的關鍵之一,烏龍茶發酵程度為20%~50%,而紅茶屬於完全發酵的茶。
其二是茶葉外觀形狀的差異,台灣常見的烏龍茶外觀,大多呈現球狀或半球狀,而紅茶茶葉則是條索狀,造成此差異是因為,烏龍茶經過”反覆團揉”這個過程,茶葉反覆加壓揉捻後,再經過”乾燥”程序,才變成球狀或半球狀。
而紅茶為什麼不經過反覆團揉呢?主要是因為為了要讓茶葉有更多面積接觸空氣,進而促進增長發酵時間及程度,故紅茶只會經過一次揉捻,所以紅茶茶葉外觀才會呈現條索狀。
平平都是紅茶,那為什麼只有蜜香紅茶有這般特殊的蜜香呢?
秘密就是:「小綠葉蟬」
蜜香紅茶的蜜香跟小綠葉蟬之間有什麼關聯性呢?
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,最害怕遇到的除了“天災”之外,就是“蟲害”,但在蜜香紅茶這件事上來說,“蟲害”反而讓茶農們,因禍得福。
小綠葉蟬在蜜香紅茶整個製茶過程中,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。蜜香紅茶在茶樹上還是幼葉的時間,遭受小綠葉蟬的叮咬,其中小綠葉蟬殘留在嫩葉上的唾液,誘發茶樹本身的保護機制,進而讓葉子產生一股自然的香氣,此香氣就像是求教信號,會吸引小綠葉蟬的天敵“白斑蜡蛛”來獵食小綠葉蟬。茶樹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,避免再遭受小綠葉蟬這個蟲害。
用「螳螂補蟬,麻雀在後」這句話來形容也不為過,但最大得利者還是正在喝著蜜香紅茶,享受這股甜美的蜜香味的我們。
這其中還是因為某一年茶農的茶園經歷了一場小綠葉蟬的蟲害後,導致茶葉外觀遭受破壞,在賣相不好的狀態下,茶農以放棄的心態,將此批蟲害的茶葉製成紅茶打算自用,結果卻意外地發現遭受小綠葉蟬叮咬的茶樹,竟會產生這股特別的”蜜香”,消息傳出後,大家也開始研究試驗。
同樣都是昆蟲,換隻小昆蟲來叮咬,還沒有辦法得到這珍貴的蜜香呢!所以小綠葉蟬在蜜香紅茶這件事上,是不是很重要呢!
近幾年,也陸續有茶農將此特色應用在不同發酵程度的茶,例如:蜜香綠茶、蜜香烏龍、紅烏龍~等等。
也都得到不同風味的結果。
同一種茶葉,藉由不同的沖泡方式,會呈現不同的風味,那蜜香紅茶要怎麼泡,才好喝呢?
熱泡:
首先茶葉跟熱水的比例是1:100,熱水溫度建議不要超過95度,因為紅茶屬於全發酵茶葉,過燙的熱水,容易讓茶湯味道苦澀。
容器建議可以使用瓷器或陶器來沖泡,浸泡時間約40~50秒左右,之後回沖時間,可以依照回沖次數遞增。
特別提醒,熱水沖泡紅茶,浸泡時間不宜過久,首沖時間不超過一分鐘為佳,因為蜜香紅茶屬於全發酵茶葉,沖泡時間過久的話,不僅感受不到蜜香紅茶醇厚蜜香,還會喝到令人皺眉的苦澀味喔。
冷泡:
近年來,冷泡茶盛行,除了避免攝取過多的低咖啡因外,做法還十分簡單,現代人工作忙碌、生活步調快,想要好好喝杯自然甘甜的茶,非常推薦試試看冷泡茶喔!
最適合拿來做為冷泡茶的茶葉,非全發酵的紅茶莫屬,尤其是蜜香紅茶,味道雅致順口、冰涼甘甜,還帶著一股自然的蜜香,標準的不加糖就很好喝的茶。
作法:
準備約500~600cc左右的常溫水,放入蜜香紅茶茶葉約3g~5g後,進冰箱冷藏至少6~8小時。
冷泡茶會建議前一晚睡前,先做好放進冰箱,這樣一覺醒來後,就有好好喝且冰涼的蜜香紅茶可以直接飲用囉!
今天晚上就試試看,感受一下蜜香紅茶那自然的蜜香味。
每一種茶樹採收下來的茶菁,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發酵程度,做成不同風味的茶,舉例來說:金萱(台茶12號),也可以做成全發酵的紅茶。
所以市面上常見以產地來命名紅茶,例如:日月潭紅茶、大禹嶺紅茶。
東澄掌櫃這邊就以農改場有正式命名的紅茶來做介紹。
聽到有人說『初蕊紅茶』,其實說的就是春天採收的蜜香紅茶。
春天蜜香紅茶產量很少,大概只有魚池、花東地區而已。
此季節採收的蜜香紅茶,少了一點蜜香紅茶本身的蜜香,較多的是花香,口感也較為清爽。
夏天是蜜香紅茶盛產的季節,幾乎各產地都有產蜜香紅茶,因為小綠葉蟬最喜歡潮濕悶熱的季節,越多小綠葉蟬出現的茶區,製成的蜜香紅茶,就越有超級明顯的蜜香香氣、薄荷香、肉桂香。
不僅蜜香香氣明顯之外,茶湯顏色也較為深,味道更為醇厚。
秋天採收的蜜香紅玉,味道則較為溫和,微微木質香會取代原本的蜜香,肉桂味道也較為明顯。
但近幾年,氣候變遷,有時候有些中、高海拔地區也會產出品質不錯的蜜香紅茶。
小綠葉蟬喜歡在溼熱的季節出現,所以冬天基本上不太產蜜香紅茶,但偶爾會有一些產區,會利用蜜香紅玉的特色,做出其它延伸商品,例如:紅玉黃茶,但數量極少,資深茶友也不太會在冬天購買蜜香紅茶。
這時節買到的蜜香紅茶,大多都是夏天的存貨較多。